今年以来,重庆钢铁能源环保部聚焦生产经营、降本增效目标任务,依托创新工作室和技术骨干力量,深化岗位创新协同,推进岗位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全面提升员工岗位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让创新成果落地生“金”,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共赢。 “在中南钢铁创新联盟研修会交流期间,兄弟单位发电机组的深度调峰措施引起了我的兴趣,在高炉慢风、调整炉况期间,通过极限调整试验出机组稳定运行的最低负荷,从而减少机组启停期间煤气、蒸汽、除盐水、自耗电等能源介质的消耗,如果我们也能采用这种方法,那是否可以大大减少启停次数,降低运行成本呢?”发电作业区副作业长、唐川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激动地说。 于是,他通过创新联盟与兄弟单位项目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对接,将该项成果引进公司,并结合作业区实际,进行了孵化转化。制定了“3台燃气轮机+3台亚临界锅炉”等主要煤气发电机组最小负荷运行试验方案,探索出了燃机、亚临界锅炉稳定燃烧的最低燃料需求,进一步降低最小负荷标准,减少了CCPP机组启动次数。今年下半年,预计CCPP机组启动次数减少9次,结合启停时设备损耗、CCPP机组负荷,年预计降本345.6万元。 在推动降本增效工作中,能源环保部积极寻找降本新思路、新解法。作为能源环保部的创新平台,唐川创新工作室带头思考新方法,将工作室的创新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创新成果落地。原公司低压保产蒸汽主要靠75t煤气锅炉提供,为了保证干熄焦、化产等工序除氧、伴热蒸汽,需全年连续运行1或2台75t锅炉,并配套运行引/送风机、给水泵、除氧泵等辅助设备。为节约能耗,提高煤气发电效率,唐川创新工作室及相关技术骨干,经过计算、分析,提出了“低效的75t锅炉全停,钢轧余热返送饱和蒸汽”的思路,完成蒸汽返送操作方案编写,确定各工序最佳蒸汽参数,停运低效锅炉后,通过钢轧余热汽机加减负荷控制,确保返送蒸汽压力稳定,保证了低压管网蒸汽用户。75t锅炉停运后,停运引/送风机、除氧泵等辅机,节约自耗电41万kWh/月,增加3.6万m3/h高煤供给高效机组,月增发电量约191万kWh/月。 “实现降本增效这一目标,需要打破传统的创新思路和方法。今年1-9月,能源环保部创新工作室员工岗位创新成果转化结题14项,预计年化降本增效465.18万元,下一步,我们要以创新联盟为媒介,以工作室成员为主体,努力将成果转化与落实本单位重点工作相结合,让创新工作在推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上,唐川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