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以“公平贸易”为名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最低基准关税10%”,并对多个国家实施更高税率。其中,中国被加征34%的关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税率更是高达36%~49%。这一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提高进口壁垒,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并缩减贸易逆差。尽管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已经降至钢铁出口总量的1%以下,但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综合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一是直接影响,将增加出口壁垒与成本压力。美国加征关税后,大宗商品价格受到多方面影响。从供给端看,关税政策可能影响全球制造业生产和投资,进而冲击工业金属需求,使其价格下跌。从需求端看,加征关税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导致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预期下降、价格走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4年粗钢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3%,虽因2018年贸易战对美国的钢铁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但通过转口贸易、间接出口等仍保持了一定的出口规模。从特朗普此轮关税政策来看,其不仅直接针对中国,还对越南、泰国等转口枢纽加征高额关税(越南46%、泰国36%),这将导致中国钢铁转口贸易的模式面临双重压力(越南、泰国等中转地的本土关税成本上升+直接削弱价格竞争力),以此切断中国钢铁出口的“迂回”路径。 二是间接影响,包括供应链重构与区域竞争。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迫使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有分析指出,美国试图通过“亚洲>欧盟>北美”的差异化税率,吸引制造业向北美回流。受关税影响,钢铁外贸成本明显增加,无论是直接出口还是转口贸易都面临比去年更严峻的形势。 对比2024年和2025年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2024年我国钢铁行业共遭遇贸易救济原审案件33起,但中国对欧美直接出口占比不足5%,且中国钢铁与印度、土耳其等钢材出口国家相比具有价格优势,短期内影响可控。2025年,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制裁范围扩大,美欧加大对华钢铁贸易壁垒(如美国拟对中国钢铝加征3倍关税),且亚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如泰国、南非)反倾销调查有所增加,如韩国近日对我国中厚板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等。同时,东南亚热卷价格与国内出口价频繁倒挂,叠加国内钢价上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钢材的价格竞争力构成影响。 面对此种形势,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中国宝武已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镍铁一体化项目,通过布局东南亚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青山、德龙、建龙等钢铁企业也早已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东南亚,并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可以说,在钢材出海的同时,钢铁企业产能出海在全球原材料供应链重塑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举足轻重。虽然出海企业在本轮关税战中同样受到了影响,但相信凭借中国企业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找到新的出路。同时,中国在原材料和关键矿物供应方面也有应对之策。4月4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进一步强化了在高端材料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反制美国对钢铁行业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