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方大萍安钢铁员工温菲围绕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吸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网、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央媒关注。作为来自基层的产业工人代表,温菲的建议既立足行业前沿,又紧扣民生热点,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和担当。 3月8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热议民生”专栏中,温菲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为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他建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3月8日光明日报“两会特刊”刊发文章,聚焦温菲“推动传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观点。温菲表示,传统制造业正面临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领域,而数智化则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阶段。他建议传统制造业应加强与高科技领域企业或机构的合作,逐步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全流程数智化,建设智慧工厂;注重培养和引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计划,鼓励学校从初中阶段开设智能化工具应用课程。 3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两会特刊”发表文章《未来技工:要手巧,更要有创意》。温菲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和创新,工匠要不断学习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更多独门绝活。 中国新闻网报道了温菲推动钢铁行业“智造”升级。温菲呼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要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使其与AI深度融合,逐步推进全流程数智化,建设智慧工厂,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作为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重要舆论前沿的科技日报,也关注了温菲提出的推动传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建议,在《AI赋能数智化 激活中国制造业“新脉动”》一文中写道:方大萍安钢铁已有70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通过装备的不断升级,方大萍安钢铁的自动化水平稳步提升,生产也迈上了新台阶。如何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温菲认为,关键要深入挖掘拓宽AI应用场景,为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牵线搭桥,进而实现精准对接。 工人日报聚焦了温菲关于培养大国工匠及其相关精神的建议,他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以满足新时代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温菲认真履职,所提的每一份建议都源于深入调研与实践思考,他的建议不仅得到了多家央媒的报道,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更得到了企业的积极落实。 近年来,温菲所在的方大萍安钢铁在绿色转型、智能制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绿色转型方面,2016年以来,方大萍安钢铁累计投入超13亿元进行环保提标改造,完成了一系列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并投入运行,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实现有组织超低排放公示的钢铁企业。2024年吨钢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同比下降9.34%、6.95%、8.84%,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73.65%、80.8%、79.94%。在智能制造方面,方大萍安钢铁建成了江西省钢铁行业首家智能管控中心,实现了生产工序、工艺流程、能源管理等信息的集中展示和大数据分析。生产线上,应用挂牌机器人、焊牌机器人、数控激光加工等智能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面,方大萍安钢铁作为江西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首批项目试点单位,不断激励员工走技能成才之路,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担当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积极建言献策,书写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崭新篇章,温菲表示,将积极传达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持续关注政策落地,为江西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