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特钢旗下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天津钢管)的管加工生产线,看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管加工事业部元通分厂主任工程师李刚正在指导工人进行螺纹修磨。 今年是李刚工作的第35年,从一名一线电气维修工成长为大家眼中的电气“华佗”,李刚靠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坚守。管加工领域常用微米作为测量单位,精度达到头发丝1/50的螺纹直接关系着钢管的密封度。“在加工过程中,任何因素都会影响精度,这就要求我们对机床导轨、工装卡具的夹力、台架旋转角度等进行精准控制。”李刚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道,“此外,刀具和程序控制、加工过程的优化也非常关键。我们通过反复实践,优化加工程序,总结参数设置,确保批量生产出合格产品。” 《中国冶金报》记者跟随李刚来到热处理生产线上,通红滚烫的钢管从高温炉中缓缓送出,炉火的余温扑面而来;经过水淬火,钢管进入回火处理环节,细密的水柱如飞瀑般倾泻而下,水蒸气瞬间腾起。李刚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这是国内通用的工艺流程,质量要靠精准温度控制来实现。”不同规格的钢管需要不同的温度设置,而一个炉子中每个区段的温度也各不相同,还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所有的系统参数都是通过长期摸索和无数次失败后总结出来的诀窍。 精益求精,占领世界技术高端,正是天津钢管成为无缝钢管领军企业的关键所在。2024年3月份,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进突破1万米,该井一开、二开所用石油套管均为天津钢管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端产品,其背后离不开像李刚这样的高技能产业工人给予的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为公司提供了研发机遇,这一成功是公司全体科研人员和生产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已不逊于国外先进水平,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员工战胜困难、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信心。”李刚说。 走进明亮整洁的控制室,正在监测设备的工人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春节期间产线不停工,每天都有订单,需要坚守岗位。如今,产线机械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设备全面升级,使所有的屏幕数字和参数设置都集中在控制室,平时只需两人就可以完成操作。 “我从事这个行业30多年,刚参加工作时,许多高水平电气设备都是进口的,国外知名品牌在功能和稳定性上曾优于国内产品,但目前国内设备已经迎头赶上,在性价比上竞争力较强,但在控制系统化方面与国外知名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刚在两会上提出“加快发展我国电气基础自动化技术”,获得了有关部委的重视。“基础不牢就会影响上层建筑,为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把基础工业做实做强。”李刚说。当前,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元件及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李刚认为需要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攻克难题。近几年,我国电机和数控领域发展迅猛,这些进步离不开国家对自动化领域的重视。 何为工匠精神?在李刚眼里,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同时脚踏实地,务实肯干,拼搏奉献,不断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产业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更多贡献,在未来让世界看到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我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李刚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这台变频器可以打开盖子观察内部走线,对新来的年轻员工来说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在李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李刚打开琳琅满目的实验设备,如数家珍地讲解起来,“现场遇到的问题不可能暂停设备去解决,回到工作室就可以打开实验设备查看内部和参数,分析问题成因。”创新工作室创立以来,李刚多次举办培训班义务授课,分享自己多年来记录的经验与心得。 “目前,工作室着重进行设备升级项目,整合控制程序、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推进产销一体化。”李刚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随着数字化发展,设备与技术迅速更新迭代,硬件软件必须不断升级以满足新的产销需求。”近年来,创新工作室吸纳包括机械和生产工艺等多名专业人员,发挥专业骨干积极性,成员互相学习,形成多元视野,凝聚更强合力,为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石油套管贡献力量。 从最初参加工作时靠着十几本学习笔记驯服“洋设备”,到如今积极投身电气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李刚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能多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立足岗位,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在‘卡脖子’领域,发挥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力量。”采访最后,李刚向《中国冶金报》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新年“新”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强调“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大厦的基石、栋梁”。新春佳节,在各行各业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看到许多像李刚这样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用双手与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诠释新时代劳动者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