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以助力航天变革,却始终无法读懂火箭升空时人们映红的脸庞。当来到首钢矿业生产一线,站在万丈幽壑的矿坑旁时,笔者震撼于数字转型的变革;更在职工风沙侵肤的笃定目光中,动容于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技术创新的反复冲锋。从装料点到卸料点,崎岖颠簸的山路不过两公里的距离。从1972年首次进口27吨矿车,到首钢重汽生产出240吨矿车,再到如今纯电宽体矿车替代传统大型燃油矿车;从自主研发发动机磨合台,到75131型自卸电动轮矿车电控系统升级改造,再到如今以“电动宽体车后箱门链条防断裂研究与实践”为首的《2025年课题研究计划》已经上墙。这段“两公里的路”,首钢矿业走了50多年。该公司始终砥砺革新、跟随技术创新潮流,数智矿山建设的蓝图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数智利器如何赋能企业发展?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水厂铁矿走一走、看一看,新质生产力正蕴藏于无人驾驶为矿山生产带来的数字化变革中。这里值得被看见。 本报通讯员 张雨 来到首钢矿业水厂铁矿,10辆矿用卡车正安全有序地按照既定线路作业,而驾驶舱内却空无一人。这在过去看似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正在首钢矿业水厂铁矿上演。 首钢矿业电动无人驾驶宽体矿车自2024年11月份投运以来,受到业内广泛关注。首钢矿业无人矿车在建材产线实现规模化应用,运输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低碳化,“无人驾驶”正成为加速首钢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变革,首钢矿业下好“先手棋”,让“无人矿车”在水厂铁矿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原先的18名矿车司机放下了手中的方向盘,转岗成为了“无人矿车”的运维人员。当笔者走进首钢矿业水厂铁矿生产指挥中心时,只见集控工轻点鼠标,通过电脑上的一体化综合管控平台,即可实现对现场“无人矿车”的实时监控。 “以前要在室外一直攥着方向盘,虽然谈不上风吹日晒,但总归是不如现在在屋里吹着空调工作安逸。我们坐在这儿,会操作鼠标、能看懂数据,就能调度整个车队。”数字化带来的高效便捷,让原矿车司机王新兵满是感慨,“握了14年的方向盘之后开始‘玩’电脑了,也挺有意思。” 作为一名专业的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运维人员,王新兵对电脑屏幕上显示的车辆信息、行进路线、道路实时画面等了然于胸。通过在电脑上设定,他便能改变“无人矿车”的行进路线。同是矿车司机转型职工的张春良说:“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一线职工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工作环境改善了,我们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很多。” 在集控台旁边,一个类似游戏模拟驾驶的设施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据介绍,这是远程接管终端设备,用于现场“无人矿车”出现问题及时远程接管,确保万无一失。“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我们也要不断精进。”首钢矿业水厂铁矿调度员刘俊广坐在“模拟驾驶舱”内,熟练地对现场矿车进行接管。 “我们刚开始每天需要接管几十次,非常影响工作效率。后来,我们对‘无人矿车’进行了课题攻关,陆续解决了翻卸口溜车、定位故障、装点障碍物停机等问题。对我们来说,技术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刘俊广十分感慨。 “无人矿车”自主运行,改变了“有人驾驶”的传统生产模式,确保“运、装、卸、停”全流程无人驾驶顺稳有序。据统计,在同等装载效率下,无人驾驶4个班次可节约人力约50%,每班在室内配置集控工和调度员各1人,负责统一指挥调度、操控监管等;在室外配置现场队长和接管员各1人,负责现场的协调统筹、巡视巡查等,极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和风险。 “机器工作起来可‘卷’了,不用换班,不用休息,暴雨、浓雾天照常作业。”首钢矿业水厂铁矿汽运作业区负责人打趣道。让矿车司机从繁重的驾驶中解放出来,实现“无人则安”是该公司推行无人驾驶的初衷。“以前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司机的安全,夜间开车司机容易犯困,雨雪天气路况不好让人更不放心,现在我们再也不用顾虑这些问题了。”目前,“无人矿车”的综合利用效率已达到预期,可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运行。 2024年是“矿山无人驾驶商业化元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煤矿智能化提出具体要求。首钢矿业将“无人矿车”从“试验场”推向“规模化”,无人驾驶重塑着矿山生产,数字化、规模化的应用也为企业带来效率的变革。